兴汉财研社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兴汉财研社

孙文凯 崔向升:法定假日的初衷绝不是“出门受罪”

发布时间:2021-05-10 00:09:21

阅读次数:2348次

“黑压压一片,全是人。广场上人声鼎沸,扩音器里传来的声音完全听不清。”回忆起“五一”小长假第一天在北京西站的遭遇,旅客高先生仍心有余悸。

政能亮丨法定假日的初衷绝不是“出门受罪”

在“大风‘惹祸’—突发故障—高铁晚点—旅客滞留”的链式反应中,北京西站冲上了热搜。网友“出游计划在第一天就被迫终止在西站”的吐槽,折射出长假期间各地运输能力和景区承载能力承压、民众长假旅游幸福感不强的现实。

即使排除疫情影响,由于跨地区流动人口越来越多,以及不少民众收入水平提高,人们利用长假探亲或旅游的频次增加,使得这种长假导致的拥堵现象也是常态。“五一”和“十一”长假是最拥堵的假日,除了假日时间较长,再就是这两个季节气候更适合出游,因此人流量极大。

一些观点认为,我国假期太少,使得大多数居民明知假期拥堵也被迫出行。还有观点认为,假期安排不灵活,使得居民没有错峰出行的空间。这两个观点一定程度上都是正确的。

我国假日是否真的少呢?当前的法定假期安排,除了1995年规定的每周周末休息两天外,还有11天传统节日假:元旦放假1天、春节放假3天、清明节放假1天、劳动节放假1天、端午节放假1天、中秋节放假1天、国庆节放假3天。此外还有针对部分公民的假日,如妇女节、青年节、儿童节、建军节,以及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自行制定假日。

此外,《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》规定,机关、团体、企业、事业单位、民办非企业单位、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,享受带薪年休假。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,年休假5天;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,年休假10天;已满20年的,年休假15天。最后是探亲假和婚丧假,只能覆盖部分体制内群体。探亲假针对国家机关、人民团体和全民所有制企业、事业单位员工,假期较长。婚丧假针对国企职工。

整体看,针对全民的有效假日是每周末两天、11个传统节日假和带薪休假。放眼全球,我国的法定假日总量并不少。11个传统节日假,并不比美国少。

当下最大的问题是,带薪休假执行力度不够。一些调查显示,我国一半民众没有享受过带薪休假。这种依靠雇主雇员协商自主决定的灵活假日,形式上和理论上很美,但在休假结果上并不十分令人满意。这既有雇主的原因,也有雇员难以从繁忙工作中抽身的原因。带薪休假的欠缺,使得我国假日总数实际上少了,灵活性也差了。

以往我国假日改革的经历至少说明两点:第一,增加固定假日有助于人们放松休息,长假出行火爆说明了这一点;第二,过度聚集的假期增加了拥堵,减少了假日效果。2008年假日改革,将“五一”黄金周取消,换成清明、端午和中秋节日。过度聚集出行现象,得到很大缓解。但调整休假后形成五天假期,又让拥堵回来了。

总体来说,政府规定的固定法定假日得到了很好的执行,而灵活性假日如带薪休假在现实中执行力不强。

如果灵活休假制度能得到贯彻,当然更好,这能更好地促使假日增加和灵活性增加,减少劳动者过度劳动状态,增加劳动者福利。但目前看起来较难执行。

眼下,带薪休假仍旧面临“三不”僵局——不让休、不愿休、不敢休。

“不让休”——一些单位领导、企业老板的逻辑是:竞争这么激烈,一个萝卜一个坑,你休了,活儿谁干?这种逻辑“侮辱性极强”。

“不愿休”——一些劳动者自己就不愿意休,因为不少人“带薪”带的是底薪,舍不得扔掉“真金白银”去休假。当然,还有人“干啥啥不行、工作第一名”,因“一休息就浑身难受”而不愿休息,这种逻辑“伤害性不大”。

“不敢休”——一些劳动者自己想休假,但敢想不敢言,既担心老板“不让”,也担心遭“接盘”的同事“白眼”。这种逻辑“小心思极重”。

鉴于此,解决实际享受假日少和灵活性不强的一个可操作手段,就是继续增多固定法定假日。这相当于用固定的法定假日替代灵活的带薪休假制度,从而增加劳动者假期和福利。同时,为了避免固定假日期间不少地方过度拥挤,增加的假日可设在目前已有固定假日附近,比如在“五一”和“十一”附近,从而增加错峰的可能。这是当前一个次优策略。

说得直白点:要休假,就大家都来休。倘若制度设计本身就体现出“谁也别落下”,在执行过程中也就“落不下谁”。果真如此,类似于“假期终止在西站”这样的窘境,才有可能避免。(孙文凯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)


头条

微博